給每一位認真的爸媽:掌握五要點,找到回應孩子需求的平衡點

文章出處:親子天下/旭立心理諮商中心

在孩子的成長路上,父母都在不間斷的給予,可能是一個零風險的安全環境,抑或是一個無拘無束的自由空間。父母傾盡所有的付出,但我們是否停下腳步思考過,哪些是孩子真正的「需要」呢?

一、在孩子的需要上,善盡自己的責任

你的孩子需要什麼?你想要給他什麼?當孩子需要大人給予一些方向時,你給孩子的是他這個年齡需要的嗎?

例如:當你想要培養孩子在3歲時能有同理心、6歲時能懂得自律,父母絕對是很無力,孩子也很無奈。又或者你是否在孩子的需要上,看見自己可著力之處,例如:不是每個小孩都需要大人牽手過馬路,有些莽撞的孩子需要,但是已經十分謹慎的孩子,可能連叮嚀他要小心都不需要;又或者有些大人在孩子需要黏著父母時,不斷期待孩子要成熟點、獨立些,當孩子開始學習獨立時,卻又不放心,也不放手,弄得父母和孩子都很挫折。

二、孩子不同,需要也不同

你的孩子和別的孩子一樣嗎?我們的文化最不缺的就是親子教養知能,而且親子教養觀隨著世代更迭推陳出新,不論是借鏡國外做法,或是土法煉鋼的個人經驗,且不管是哪個領域的專家,似乎都能說得一口頭頭是道的教養經。你相信誰說的?你試過了哪些方法?父母和孩子朝夕相處,理應比任何專家都更了解自己的孩子,如果說專業能提供協助,那便是為親子關係梳理誤解,建立起彼此間真正的理解與信任。

每個孩子有其獨特性,他人的成功心法可以是個參考,但有時可能不是那麼合適,例如一般我們都強調良好的親子溝通有助於提升親子關係,但有些孩子喜歡嘰哩呱啦的分享自己生活中的大小事,而有些孩子習慣保有小秘密才有安全感,當你不夠了解你的孩子,又誤解「溝通」,僅是照本宣科,恐怕會如同很多人的減肥經驗,愈是努力愈是挫敗。

三、覺察中修正,教養隨時來得及

曾經有位家長自責自己在孩子的成長階段一直用錯方法,期待用孩子的成就來填補自己人生的缺憾,問我該怎麼辦。每個孩子的成長都只有一次,相信我們的父母都給了我們當時他們所能給出的心力和資源,過去我們未曾經驗與擁有的,長大之後,我們可決定用自己的能力為自己的人生負責,我們的孩子也是一樣。

況且更重要的是有了覺察的你,現在打算怎麼行動呢?不妨認真看待孩子,試著看見他需要什麼?他需要你給他什麼?眼前哪些是符合他現實的需要?哪些是我的遺憾?將這些補償認回來,單純的回到孩子的身上。

四、量力而為,承認自己的有限性

有些孩子常常向父母索討(不論精神或物質上),如果孩子的渴求遠遠超過現實,做為父母不是去否定孩子的需求,也不是去貶抑他的夢想,而是向孩子坦承父母自己的有限性。「不能辜負孩子的期待」、「不能讓孩子感覺到受傷」,像這樣為難下的超載付出,是充滿壓力且緊繃的,在關係裡反而具有傷害性。

五、做孩子的父母,鼓勵他看見自己的需求

有些孩子對於自己的需求常常回答「不知道」,有一些孩子是真的不知道自己要什麼,有一些則是知道他想要的父母並不喜歡或是給不了,還有一些是他清楚知道,但是他害怕負責,而不想做選擇。因此夠好的父母,不要成為孩子的朋友,就只是當孩子的父母,在他的生命階段裡陪伴他,提供符合他現實的提醒與肯定,建立他的信心與安全感。

在 AI 時代,透過 ChatGPT 就可以得到無數個有關親子教養的建議,因此,我們不缺方法與策略,我們需要的是最可貴的一顆心。若「用心」,有時不需要言語,愛已然傳遞出去;再動人的話,若少了靈魂,孩子都聽得出來。

例如:我們經常聽到「你最近好嗎」,雖然是再簡單不過的一句問候,但我們卻能從中感受得到對方是打從心底的關心我們或者僅是隨口問問;同理,當我們開口對孩子說話時,我們所表達的是支持還是掌控?是好奇還是監視?是單純付出還是期待有回報?孩子都能真切感受到。

行文至此,身為父母的你,是否從中獲得覺察與體會,試著將這小小的發現讓它有了改變的可能,最關鍵的仍是行動,為你所在乎的這段親子關係,「用心」行動去吧!。